土木水利有軟著,為何成為行業新風向標
導讀:作為一名在土木水利行業深耕多年的注冊結構工程師,我叫韓予明,常常被行業同伴問起一個日漸熱門的話題:“土木水利有軟著到底意味著什么?真的有必要花心思去搞這項東西嗎?”今年,
作為一名在土木水利行業深耕多年的注冊結構工程師,我叫韓予明,常常被行業同伴問起一個日漸熱門的話題:“土木水利有軟著到底意味著什么?真的有必要花心思去搞這項東西嗎?”今年,伴隨數字化浪潮席卷基建領域,這一問題的熱度幾乎與BIM、智能建造并駕齊驅。就讓我站在經驗一線,從一位行業“老技術派”的角度,帶大家剖析“軟著”在土木水利中的現實意義,以及它背后暗藏的行業風向。 很多人對土木水利的印象還停留在混凝土、鋼筋、測量儀和勞保鞋。但2025年了,現實早已大不同。現在項目部電腦比鋼尺更管用,水利工程中智能調度系統、自動化監測平臺層出不窮。軟著,即軟件著作權,已成為公司投標、項目驗收、技術評獎的“加分項”。 在2024年全國水利行業技術創新大賽上,90%以上的獲獎單位都持有自主開發的軟著。這不是巧合,更像是行業徹底數字化之后的必然結果。傳統的施工工藝和管理方式難以再滿足精細化管理需求,而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軟件系統被行業視為創新力的“硬通貨”。有數據顯示,2025年上半年,僅北京市水利局備案的行業相關軟著數量同比增長了62%。曾經的“鐵打的泥工”,開始瘋狂搶注軟著,這足以說明問題。 我至今記得前幾月陪所在公司參與某大型水庫工程招投標。技術標書剛遞交,專家提問就鋒利得像把刀:“你們的智能監控調度系統,軟著在哪里?自研的還是第三方的?”那一刻,沒有軟著的隊伍明顯底氣不足。而我們手握3項自主軟著,底氣十足不說,還獲得了額外技術分,最終一舉中標。 不是個例。2025年,江蘇、四川等地省級水利項目招標文件對軟著的要求已經越來越明確:有軟著要證明自主研發能力,無軟著的只能惜敗。甚至有甲方在技術評審中直接注明:“同等條件下,優先采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。”軟著,不只是知識產權的‘金鐘罩’,更是打開大項目‘敲門磚’。這直接影響企業的項目獲取能力、工程利潤和行業地位。 擁有軟著,不僅是給產品貼上“自研創新”的標簽,更是為企業構筑了專屬的技術“護城河”。以近三年頻頻爆火的BIM+水利信息化平臺為例,2025年上半年,國內頭部水利工程企業中,90%至少擁有一項與平臺配套的軟著。軟著的存在,讓企業在面對市場競爭和技術轉讓時,更具話語權。 根據中國知識產權局2025年4月發布的報告,持有相關軟著的企業,其平均每年技術授權收入較2022年同期增長超79%。不少水利設計院甚至開始專設軟件研發部門,圍繞流域管理、水文預警、自動化調度等核心業務開發定制化軟件。一旦形成行業標準,這些“軟著”就變成了企業的無形資產,帶來持續紅利。隨市場環境而變的,不只是利潤,還有企業的市場話語權和技術壁壘。 我在業內跑了這么多年,經常遇到企業小伙伴問:“有了軟著是不是就穩了,能高枕無憂?”現實遠沒那么簡單。軟著只是一張“入場券”,真正的競爭還在持續創新和技術迭代上。若只是為應標而短平快“湊”個軟件,后續沒持續維護、升級,軟著很快就會淪為擺設。 2025年3月,東部沿海某大型水庫智能監控系統因技術停更,導致數據兼容性問題,最后不得不整體替換新系統,原有軟著瞬間價值歸零。這說明,軟著不是一次性投資,而是企業長期研發和創新投入的縮影。只有把軟著背后的技術真正用在工程項目和管理流程里,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業價值,否則不過是應付市場的“花瓶”。 搞軟著申請,說難不難,說容易也絕對不容易。我見過不少同事在申報路上踩過坑。不少公司喜歡把外包來的系統包裝成“自有軟件”,結果申報時無法提供完整源代碼和開發文檔,一場空歡喜。而有些年輕團隊雖然有技術,但忽視了文檔歸檔、流程規范,等到申報時發現項目資料東拼西湊,常因資料不全被退件。 我最推薦的做法是:提前建立研發規范,資料分階段歸檔,確保每一次迭代和升級都留有痕跡。2025年國家軟著申報流程相比往年更加嚴謹,平均審批周期縮短至40個工作日左右,但對原創性和技術文檔的要求卻提升了25%。如果公司內部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團隊,可以考慮找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協助申報,但重點是一定要把主動權和底層資料掌握在自己手里。 如今的土木水利,早已不是單靠汗水和經驗說話的年代。行業新銳和老將齊聚一堂,討論最多的話題離不開大數據、自動化、智能化,而所有這些的核心都指向一個關鍵詞:“自主可控”。軟著,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“敲門磚”,也是時代創新步伐的“加速器”。 或許你還在糾結要不要“搞軟著”,又或者認為這種東西太遙遠。但放眼2025年最新的行業政策和市場走勢,不主動擁有軟著,未來可能會失去的不只是一個標書分數,而是身后整個市場和話語權。技術變革不可逆,順勢而為,才不至于被新一代浪潮裹挾。 讓土木水利有軟著,從一行代碼到一座大壩,每一步創新都算數。在我看來,這不只是行業的風向標,更是技術人員和企業轉型路上的底氣。也許你的下一個項目,就會因為“有軟著”而與眾不同。 歡迎與我交流更多行業心得,畢竟,軟著這條賽道,誰都不想走在后面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