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“電氣方面的軟著”已經成為最近兩年行業里被頻繁提及的熱門詞。作為一個深耕自動化與智能控制領域十余年的解決方案設計師,我叫鄭溯源,親歷了這個從冷門到熱潮的蛻變過程——前幾年
“電氣方面的軟著”已經成為最近兩年行業里被頻繁提及的熱門詞。作為一個深耕自動化與智能控制領域十余年的解決方案設計師,我叫鄭溯源,親歷了這個從冷門到熱潮的蛻變過程——前幾年,還鮮有人關注“電氣軟著”,身邊的同行、甲方、甚至投資人都開始頻繁提及。到底發生了什么?軟著這張“新船票”,會帶來怎樣的未來?2025剛到,答案或許正悄然浮出水面。 坦白說,最初接觸軟著時,大部分企業的態度都帶點“走形式”色彩,甚至直接外包編寫。但現實已然變了。2025年年初,電氣領域相關數據在多家知識產權平臺同步刷新:去年,全國電氣控制及自動化軟件相關軟著申請量同比增長了47.3%,尤其在江浙滬、粵港澳等制造業集中區域,出現了“搶注潮”。 但這不是單靠數量能說明的問題。背后的一大關鍵,是“軟著”逐漸從簡單的合規象征,變成了產業鏈中的價值“催化劑”。以我服務的這家智能裝備企業為例,通過對內部PLC(可編程邏輯控制器)核心算法、自動化診斷系統等進行軟著保護,公司在2024年底正式與三家海外設備商展開授權合作,不僅獲得了技術溢價,還通過軟著申請加快了產品推向海外的速度。 軟著,實際成了“技術信用證”,而非僅僅一張證書。 站在2025年的節點上來看,令人困惑的問題不是“是否要做軟著”,而是“該怎么做”。 不斷變化的政策環境,加上全球供應鏈的劇烈波動,讓電氣領域對自主可控和核心技術保護的需求暴增。以往做軟著,無非是內部系統、HMI界面或者通訊適配三板斧。但不同規模、不同定位的企業,選擇路徑截然不同。 舉個身邊的例子:深圳某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公司,2024年中在電池管理軟件和驅動控制算法上同步布局了18項軟著,剛一年光靠技術輸出授權就多賺了500萬。而一位東北老牌小電機廠,則把軟著作為與客戶談判的加分項,被當地政府推薦進了產業對接會,拓寬了客戶渠道。 軟著,是進攻的利器,也是防守的盾牌——關鍵在于你如何用。 過去一年,見證最多的,就是投資機構和產業鏈上下游對“軟著”的態度從觀望到主動。2025年1月,國內頭部創投機構云啟資本在一份智能電氣領域融資報告中披露,軟著持有量、擁有自主核心算法的企業被列為優先投資標的——而2023年還沒有此一說。 我自己親自參與的一個項目中,一家剛剛起步的中小自動化公司,憑借7項軟著和三項發明專利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“卡位”,與大型國央企簽下突破性訂單。甚至一些大型電氣企業把軟著作為產品發布的“敲門磚”,不登記不敢賣,現在都成了行業潛規則。 如果說研發是引擎,軟著往往就是加速產業升級的這瓶潤滑油。 站在幕后看得越多,越能體會到表面紅火下的隱憂。電氣領域軟著激增的也有一些企業開始鉆空子:套殼代碼、低質量改寫、甚至“批量生成”軟著,虛假的技術壁壘蒙蔽了部分投資人和合作方。2025年初,國家知識產權局披露:去年底已清理了近8000項經查實為“無實際創新”的電氣軟著,同時多地法院判決了多起“軟著侵權與無效”案件。 更棘手的,是國際市場對中國軟著的認可程度。歐美某些大買家,十分倚重源代碼級的實質創新,單靠軟著證書已經無法打動他們。一個朋友去年幫某出口企業做認證驗廠,客戶直接要求出示核心算法的國際認證文檔,而不是國內軟著證書。這算是給我們敲響警鐘:軟著必須與真正的創新“深度綁定”,才有未來。 我接觸的大量項目都顯示,軟著布局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“軟硬結合”。2025年初,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項目評審標準里,軟硬一體化(即自動化軟件+自研硬件)被列為重點鼓勵方向。 聽說過嗎?浙江一家智能儀表企業去年開發的能自我迭代優化的能效監控系統,通過核心算法和嵌入式芯片雙重軟著保護,不僅獲得了行業大獎,還一口氣簽下了多個歐美跨國企業的采購訂單。軟著成了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鑰匙,但底氣還來自你是否做到了“軟硬兼修”。 軟著未來不再只是“一紙證明”,而是真正承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證據。 電氣軟著到底要不要做?怎么做?身邊很多朋友都問過我這個問題。以我十幾年的一線經驗2025年的軟著價值已然提升,而未來或許更被重視。但也別一頭扎進軟著海洋,忽略了背后沉甸甸的創新、研發、市場能力的支撐。 一方面,用心做軟著,能讓技術變現、項目融資、國際合作多快好省;另一方面,走捷徑的“軟著泡沫”已引起各方警覺,未來很可能出現一輪大清洗。別只盯著數量,在質量、深度和市場應用中找平衡,把軟著做實、做精,這才是內行人的致勝法寶。 爬過坑、見過套路,也看過逆襲者的光芒。電氣軟著的金礦,屬于那些敢走正道、善于把軟硬實力結合在一起的人。2025年以后,這個舞臺還很大,誰能笑到慢慢去做,時間會給答案。